来源:烟台新闻网|时间:2016-11-21|栏目:资讯
胡作林认为,创作优秀的泥塑作品,最重要的是要倾注感情。图片受访者提供。
荆楚网消息(记者石倩、实习生张诗茹)今时今日,3D打印早已不是一个“稀罕事”。在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工的当下,在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人越来越少的今天,却还是有人坚守着用泥巴做雕塑的手艺。8月初,武汉泥人艺术家胡作林在位于武汉解放公园的工作室里,为记者讲述了他的泥塑人生。
提起“泥人胡”,解放公园附近长大的孩子几乎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“泥人胡”本名胡作林,被列为“江城八怪”之一,有着“北有天津泥人张,南有武汉泥人胡”的美誉,其泥塑艺术被列入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56岁的胡作林擅长用泥巴捏出人像雕塑,一块泥巴在他手中捏来捏去就“长”出五官和模样。其创作的泥人栩栩如生、维妙维肖。他在解放公园的泥塑工作室可以现场创作泥塑头像,吸引众多游客参观、“求像”,生意红火。
记者注意到,在胡作林的泥塑工作室里,大大小小数十个泥像,个个栩栩如生。胡作林的作品中,既有名人雕像,比如毛泽东、雷锋、牛顿等,又有普通人泥像。不同的人物,却都同样逼真。胡作林说,创作时需要倾注感情。“在对某个人物进行雕塑之前,一定要与他沟通,了解其个性。才能像照相一样,抓住反应人物性格的典型神态。”
为了将泥塑技术传承下去,自创作室成立至今,胡作林已经收了六十多名徒弟,他的要求并不高,“首先是热爱泥塑,再者是可以坚持下去,耐得住寂寞。”同时政府也授予胡作林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的称号,给予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。
今年3月学雷锋纪念日之时,胡作林为江岸区新村小学的“雷锋展”免费雕塑并赠送了一座雷锋像。“雷锋是军人,我也曾在部队当过兵。雷锋精神不会过时,他仍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应该弘扬和学习的正能量,所以我想借为雷锋塑像的机会宣传雷锋精神。”
近日,胡作林正忙着创作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的泥塑作品。该作品将参加湖北美术学院8月举办的艺术作品展。
记者手记: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提及“工匠精神”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,经济社会经过了30多年高速发展,中国制造业已不再缺乏一流的技术、一流的设备、一流的理念和一流的制度。但是如果缺少了工匠精神,却还是难以拥有一流的产品。
以瑞士手表为例,叱咤风云几个世纪,即使在成千上万可以指示时间的东西纷纷诞生的今天,对消费者仍然有着旺盛的吸引力,价值远超任何一种指示时间的东西,甚至被很多人视为传家宝。这是瑞士钟表匠的“匠人”精神,使其品质有了最高程度的保障,也使其价值有了最高程度的放大。
匠人精心雕琢,加上一代代人的坚守,技艺得以世代流传。即使到了机器大面积代替人工的今天,匠心,仍然值得被放大去欣赏,仍然蕴藏在精雕细琢的细节中。